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中國正經歷第三次移民潮

2012年12月,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和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第一本有關中國國際移民現狀的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正式出版。2013年新年伊始,中信出版社又出版了《移民潮—中國怎樣才能留住人才》一書,受到了普遍的關註。目前中國在海外的僑民和族裔數量已居世界第一,中國正在經歷第三次大的「移民潮」。作為《中國國際移民報告》的主編和《移民潮》一書的作者,中國國際人才研究資深專家王輝耀博士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移民現象有很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下麵是他對涉及中國第三次移民潮的幾個問題的解答。

1.為什麼說中國正在經歷第三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潮」?此次移民潮於以前的兩個階段的有哪些不同?有些什麼新的特點?

目前,全球移民總數已超過2億多人,其中大約有9000萬是通過技術工作簽證、留學簽證、技術移民、投資移民前往國外的人,無論從規模還是比例來看都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2010年,中國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數量超過4500萬,在海外族裔的絕對數量已經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國對外的投資移民超過1萬人,對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移民人數超過15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可以說經歷了三次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潮是上個世紀的改革開放之初,國門打開了,中國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很多人有海外關係的人紛紛出國團聚或移民,包括很多去了港澳台和東南亞及歐美等國,還有大量的留學生。第二次移民潮是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末到上個世紀末,許多發達國家在這個時期開始開放向中國吸收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特別是大量吸收來自中國的技術移民。第三次移民潮就是本世紀以來到目前正在發生的第三次移民浪潮,其特點為精英移民,包括大量的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也包括大量的留學生出國學成後被發達國家人才吸引轉化為移民。這三次的浪潮各有不同,第一次的浪潮出去的很多是有海外關係或早期出國的留學生; 第二次浪潮是大量在國內受教育直接以技術移民方式出國的,包括部分投資移民;而第三次移民潮則是大量的投資移民開始發生,帶著大量的財富,包括大量的留學生,留學生的家長為主的技術移民,而且重點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30年前,移民加拿大的中國人大約三分之二是親屬移民,目前三分之二移民是通過申請留學簽證和工作簽證、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的技術人才、專業人士、投資者和企業家。當前中國移民潮有幾個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很多投資移民來回兩邊跑。我稱之為中國的「海鷗」移民開始增加。目前這些投資移民在擁有國際身份的同時,也選擇經常在國內生活和工作,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隨著世界越來越小和越來越平,網上的社區已經開始替代物理的社區,人在天涯海角仍然和沒有離開一樣工作和做生意,是越來越多人才和投資移民離開的原因。移民之後,再經常往返回中國與海外工作,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按照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統計,現在中美之間每天往來上萬人,隨著國際交通的便利,人員的流動會越來越頻繁。也有不少人在移民的同時,還繼續在國內工作或者從事和中國有關的工作。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投資移民大多是具有一定資產的商業人士,他們在國內具有比較穩定的事業和家庭,加之目前國內的經濟還保持著強勢的發展,使得很多人相信可以在中國可以繼續獲得收益。2011年胡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私人財富管理白皮書》所調查的80位千萬富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大多數資產仍在國內,他們對中國經濟仍抱有很大信心。」。

海外投資移民目的國分佈將呈現「大集中、廣分佈」格局。海外投資移民目的國的多樣化是未來中國投資移民發展的趨勢之一。目前,中國海外投資移民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區,地區分佈比較集中。數量龐大、資產豐厚的中國國際移民帶去的巨大商機吸引了世界上其他社會環境和投資環境比較優越的移民國家和地區的目光,他們紛紛向中國潛在的投資移民群體伸出了橄欖枝。從長期來看,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將是不可阻擋的潮流,這就意味著國際間的資本和人口流動將會變得更加的自由和頻繁,政策將會更加開放。這一切最終將帶來中國海外投資移民目的國範圍的擴大,投資移民將有更大的選擇性。傳統移民國家會繼續成為中國投資移民的主要目的國,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投資移民的目光投向其他海外投資移民條件和環境比較優越的國家。中國投資移民的目的國將呈現「大集中、廣分佈」的格局。

技術移民職業層次高,經濟實力強。技術移民在移入國所從事的職業,不再像傳統移民局限在洗衣、餐飲、建築等收入和社會較低的服務和製造行業,而逐步向職業多元化轉變,擴展到行政管理、醫生、工程師、律師等高新專職職業。「紐約地區的華裔移民中,有12%從事行政管理等專業職位,11%從事辦公室助理等職位,9%從事醫生、工程師、律師等職位,9%從事銷售行業,8%從事機器操作職位。」同時,職業狀況良好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和較強的經濟實力,在很多國家,華人都在少數族群的消費能力排名中名列前茅,成為銀行、汽車、地產業的行業的重要購買力。我國在海外的龐大的留學生群體,隨著不少國家對留學生人才的吸引,也開始成為海外新移民的重要來源。傳統的移民所從事的行業正在從「三刀」(菜刀、剪刀、剃頭刀)向新型移民的「三師」(工程師、會計師、律師)等轉變。

融入意識與參政意識強。傳統的海外華人形象往往是專註於自己的行業,對政治漠不關心,很少參與移入國的社會事務。他們通常有自己相對封閉的華人社區,有著強烈的「過客心態」與「葉落歸根」的情結,由於語言、文化的差異以及欠佳的經濟狀況不主動融入移入國社會,對於移入國的政治、文化沒有強烈的認同感,政治參與度低。而技術移民正是因其受教育程度高、語言能力強、職業層次高、經濟狀況好的特點,融入意識、參政意識與參政能力較以前有很大改觀。中國海外技術移民正在以參與投票、選舉、關註社區建設、組建華人社會團體等多種方式,實現對移入國公共事務的參與。近年來,華人在海外競選、組建社團、政黨的例子不斷增多:「法籍華人吳振華3月就任法國執政黨——法國人民運動聯盟政治局委員,在5月舉行的加拿大聯邦大選中,22位華裔參選7人勝出,參選者數目創下歷史新高;英國地區議會5月舉行的選舉中,共有9名華人參加6人獲勝,其中5人以選區最高票 。」他們通過政治參與表達作為少數族群的政治訴求,在各種場合為爭取華人的利益作出努力,並作為移入國的居民推動了移入國當地多元化、民主化的政治進程。

2.哪些外部原因導致了中國此次的「移民潮」?

全球化的人才流動趨勢開始增強。全球化的發展,是從貿易、商品的全球化到資本的全球化再到人才全球化流動的過程。我提出過全球化的三個階段,貨物流動全球化,資本流動全球化到人才流動全球化。中國正在從貨物流動大國,到資本流動大國,再向人才流動大國邁進。人才跨國流動是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時代所必須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比起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人們前往異國他鄉尋求發展的客觀需要和主觀意願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一方面,人們在國內跨地區的流動,例如盡管戶籍制度沒有徹底放開,但超過2億的大學生和農民工會從中西部地區到沿海城市進行遷徙移民。中國在經歷30年的農民工國內移民流動繁榮之後,中國的國際人口流動和移民在加大,開始進入國際人口流動階段。現在中國每年出國留學人數達到四十萬人,出國旅游的人士還幾千萬人,中產階級每年都在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瞭解國外和希望到國外發展,中國國際移民的基數高於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另外,在國外,環境和教育水準比較高;現在很多人移民子女教育是一個主要的原因。最後,中國最近這些年中國國有企業開始大面積走出去,中國民營企業家和許多中小企業也開始越來越多的以移民的方式走出去,甚至到國外發展。

個人收入差距是引起國際移民的首要原因。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生產體系的結構重整拉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形成了國家間個人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按照經濟學理論的觀點,經濟因素是其他各種社會因素的基礎。通過跨國遷徙改善個人的收入狀況,實現個人理想,是眾多普通民眾走上跨國遷徙的基本原因。

外來移民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需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發達國家出現資本密集型的高效高收入和勞動密集型的低效低收入的雙重力勞動市場。由於高端人才的不足以及當地居民不願進入低效低收入勞動市場,因而不得不靠外來移民來填補空缺。

科技進步為國際移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便利條件。互聯網、電子郵件、衛星電視、手機和廉價的國際電話等現代通訊手段,使全球的互聯互通性進一步增強,「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距離,為國際移民快速遷徙提供了通訊條件。人們藉此可以即時瞭解世界各地的發展差距和國外工作機會信息,產生國際遷徙的渴望和沖動。現代交通技術的發展拓寬了移民進行國際旅行時選擇交通工具的範圍,增強了國際旅行的便利性,降低了旅行費用,幫助他們將進行國際遷徙的「渴望和沖動」變為現實。原來需要依賴的物理的地理社區才能溝通現在只需要虛擬的和網路社區就能溝通,在世界各地都一樣方便了。

很多國家實施新的國際移民政策來應對經濟危機,加大人才吸引的力度。這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人才培養的數量不斷增多,許多國家開始將人才移民和投資移民的來源地轉移到中國來。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國投資移民最大和最多的來源國,已經成為不少發達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擴大吸引海外投資的對象國。隨時中國中產階級的不斷擴大和國際經濟接軌的不斷深入,中國的國際流動人口也開始出現大幅度的增長,海外投資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3.哪些內部原因導致大量中國人移民?中國的移民問題反應出中國社會存在哪些值得反思的問題?

移民的動機本質上是在一定條件下做出的「趨利」選擇。按照世界體系理論(World systems theory) ,商品、資本、信息的國際流動,必然推動國際人口遷移。低收入地區的勞動力向高收入地區流動是當今世界人口遷移流動的一個基本趨勢。因此,中國面對巨大的移民「逆差」,首先應該反思自身的問題。

第一,中國同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生活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近年來,雖然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但背後也存在很多隱憂:環境污染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讓人覺得健康沒有保障,競爭的激烈、工作的忙碌以及高通脹、高物價又讓人的精神壓力倍增,加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社會公共服務的不足讓很多新富階層國內生活質量不高,缺失幸福感。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在生活成本、醫療保障、生活環境、生活節奏、人均財富等方面顯示出更好的生活水準,對中國人很有吸引力。中國絕大部分的移民是一種用腳投票的行為,反映了這些問題。

第二,中國的工作創新環境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為什麼中國大量的精英流失海外?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較低,只有去發達國家才能接觸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中國缺乏鼓勵創新的體制和機制,高校普遍存在行政乾預學術和學術造假的現象;在中國,中小企業創業環境艱苦,缺少金融支持,缺少人才支撐。這樣的工作環境,無法留住有理想、有抱負的科學人才、技術人才、優秀學者和企業家。就舉企業家投資移民的例子,報告中提到,投資多元化和保障財富安全是投資移民考慮的第二大因素。目前國內投資渠道比較單一,房地產增速放緩,投資低迷,通過投資移民海外可以使財產保值或增值。面對國內的投資機會減少以及資本市場的管制較嚴局面,將資本進行境外投資也是許多國家企業家經常性的行為。

第三,移民問題也反映了中國教育領域的很多問題。子女教育問題是很多人移民的主要動因之一。「犧牲我一個,幸福後來人」幾乎是中國很多海外移民的共同心理。即使相當一部分技術移民在新的國家不能很快找到與自己之前專業完全相符的工作,要適應謀生的艱辛與社會地位的落差,但他們情願褪去在國內「成功人士」的光環,為子女謀求更好的未來。根據2011年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全球大學排行榜,世界排名前500的大學中,美國有103所,英國有52所,德國有42所,澳大利亞有21所,加拿大有21所,作為人口大國競爭更加激烈的中國僅有12所。教育質量的差距是中國教育錶面上的硬傷,管理行政化、缺乏競爭機制、缺乏創新人才的培育機制,等等,則是更深層次的問題。技術移民的高學歷背景意味著一條漫長而艱辛的求學之路,他們深知國內教育體制的種種弊端,所以不願再讓子女承受沉重的課業負擔與高考的壓力。

第四,中國的旅行證件極不方便也是很多人移民的原因。中國公民目前出國的旅行證件免簽國家太少,雖然申請護照已經與國際接軌,成為基本的人權,任何人都可以申請,但是持中國護照能夠免簽去的國家極少,中國公民出行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申請簽證,只有一二十個發展中國家可以免簽,發達國家一個也沒有,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的身份極不相稱,這可以說也是造成移民現象增加的重要原因,需要中國有關部門更好的為國民出行著想,從實際國民利益出發,開發出更多的中國公民出國免簽待遇的國家。目前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的旅行證件都可以到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享受免簽證待遇,為何中國不能?因此很多人移民海外只是為了謀求一個國際身份和國際旅行的方便,特別是在國際經濟,貿易、文化和教育等人員交往大幅增加的情況下。

4.未來中國海外移民會呈現哪些趨勢?

中國海外投資移民潛在人群逐步擴大,預計未來中國的海外移民人數還會持續上升。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中介機構對投資移民項目的宣傳,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和參與投資移民,選擇投資移民的一般都來自私營企業老闆,個體經營者和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所組成的中產階級,構成了整個中國海外投資移民的大軍,這種趨勢將有增無減。根據近兩年的申請情況看,律師、醫生等職業的人員申請越來越多。這證明移民潛在人群在逐步擴展,不僅在職業上出現了潛在人群擴展的趨勢,年齡上也出現了年輕化傾向。隨著中國的財富積累,中國產生了相當數量的「富二代」,他們當中選擇出國留學和海外教育移民的不在少數。除此以外,一些身在職場歷練的年輕白領借助著一些投資項目選擇出國深造定居。就中國申請投資移民的來源地區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地區所占比例最大,重點是在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和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等經濟發達省份。近幾年,來自大連,青島,天津,重慶等二線城市的申請者也在不斷增加。以上人群不僅構成了整個中國申請出境投資的穩定人群,且數量在不斷擴大。截至2009年,在中國擁有出入境資質的移民中介機構就多達1000家之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這些移民中介機構借助移民潮大大地加強了宣傳攻勢。根據北京市因私出境中介機構協會的調查發現,全美審批的77家以投資50萬美元的投資移民項目有半數在中國進行了宣傳 。

在中國邁入發達國家行列之前,優秀人才移民海外的趨勢不會改變。中國正在面臨著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雙重挑戰,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與矛盾不可能短時間內消除,而追求更加穩定、舒適、豐富的生活是人類的自然本性,所以在國家完成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邁入發達國家行列之前,優秀人才大量移民海外的趨勢不會改變。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過程中都出現過優秀人才大量移居國外的現象。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公民生活幸福感的不斷提升才能使人才外移的速度減緩。「義大利Fainir等學者認為,移民輸出國工資收入與輸入國工資收入的比例降到了1:4.5,即國外收入若低於國內的4倍或4.5倍,就很少人會放棄本國原有的工作,背井離鄉出外謀生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改善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社會公平、崇尚民主與法治、提高社會福利、倡導多元文化,才是提升國民幸福感、留住人才的根本路徑。

中國積極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將引發海外移民的迴流。2008年中央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計劃在5-10年內,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引進並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2010年6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人才發展要進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2010年,中國留學生年度回國人員人數達13.48萬人,創歷史新高。截止目前,中國已吸引「千人計劃」專家3300多人。「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查顯示,當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5%以上,研發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1.9%以上,科學家、工程師人均研發經費達每年6萬美元以上,從事研發的科學家每百萬人口有1,500人以上時,歸國的海外人才就大幅度增加 。」在現代社會,人才流動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從禁止、限制到放鬆、鼓勵和吸引,積極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引進相關立法的完善將會開啟一個人才迴流的時代。中國在今年出台的「人才簽證」政策和「完善綠卡待遇」等多項人才政策,是一個非常及時的利好消息和人才吸引政策,將有助於推動海外人才來華或迴流。

5.大量中產階級和富商移民海外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中國面臨資產和人才的雙重流失。海外投資移民使國內資金大規模流出,同時可以幫助實現創新的、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才主又移民海外,對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造成損害。

影響中國部分實體經濟的發展。海外投資移民使國內資金大規模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實體經濟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中國的很多企業轉型開始進軍虛擬經濟市場,實體經濟的發展大大萎縮。而且實體經濟的很多企業由於規模小,資金實力有限,真正可以做到行業或產品創新的很少,同時可以幫助實現創新的、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主又遷往海外,對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將造成損害。不僅是在資金投入上,而且在人才和技術投入上都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影響。

大批企業家的移民對就業帶動不利。 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創造了中國70%的就業機會,中國每年需要新增就業2000萬人,需要企業家和投資家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來吸引就業人口就業。如果大批企業家出國移民和投資,數量過大,又沒有其他國家的投資移民移民來中國來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勢必對中國的就業帶來一定不利的因素。其他國家也有人才移民流失,但都有外來移民補充,中國是國際上唯一人才移民只出不進的國家。

投資移民不利於對不良資產的監管。有少部分群體的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外流的問題。一些人通過投資移民將自己的「灰色收入」轉移到海外,既可以避免繳稅,又可以逃避國家法律的追究,但是會使社會財富大量流失,對國家的跨境資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6.中國是否有可能出現「人才迴流」,彌補大量人才外流的損失?要吸引外國人才來華,中國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我認為,中國會出現人才迴流。原因有這麼幾點:

已經蔓延到實體經濟領域全球性經濟危機對世界各國的影響是深刻和全面的。世界各國的國際移民政策也因此做了調整,對各國國際移民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各國為了保障本國國民的就業率,都收緊了國際勞工或者技術移民的簽證。但為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歐美各國都放寬了投資移民的簽證限制。可以預見,今後投資移民外流會收到歡迎,而技術移民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人會出現迴流。

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世界各國的新國際移民普遍面臨著更少的社會和實業保障。以加拿大為例,2009年12月,加拿大聯邦統計局公佈的一份本國國際移民就業情況報告指出,抵加5年以下的新移民的就業狀況、工作質量最不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就業情況會有所好轉,但是工作報酬仍無法達到原住民的水平。很多人在拿到國外身份之後,還是會迴流到原籍國或者成為海鷗。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積極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回國。在國際化和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之下,中國經濟持續向好。減少人才流失的消極影響,正確的做法不是禁止人才外流,限制公民的出入境權,而是積極採取措施,吸收人才和引導人才迴流。在這方面,中國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近年來陸續推行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的優惠政策。

一方面,政府自身需要更為開放地使用人才,絕大多數專業部門崗位還是應該以科學人才觀去選拔、使用、評估人才,放寬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流動的限制,可以嘗試國際上比較常用的「任期制」和「聘用制」。國有企事業單位帶頭「不拘一格」地公開招聘,「惟才是舉」公開競爭,更大幅度地放寬任職的「行政」限制,淡化「行政」與「國籍」的背景色彩。另一方面,放開國有企事業單位招聘海外人才的限制,這方面工作主要是放鬆、放寬工作簽證制度,簡化工作簽證、居留行政許可審批的程序。

中國需要開放吸引外籍人才來中國。通常來說,不可能指望所有中國出去的人都要回來,否則我們也不可能有海外四五千萬的華人華僑和他們對改革開放的推動與貢獻。按照國際慣例,能夠回來50%到60%就是非常好的了。其他40%或50%回不來的就需要吸引其他國家的投資移民和人才移民來中國,才能達到國際人才貿易的基本平衡。中國現在急需要做的就是改變中國國際人才流動只出不進的局面。中國需要改變人才移民只出不進的局面。加拿大每移民一個人去美國,就從其他國家吸引四個移民來補充,中國現在基本上一個補充也沒有。中國現在需要吸引全世界優秀的人才到中國來。李光耀說,中國和美國競爭的差別在於中國是從13億人中選人才,而美國是從70億人中選人才。中國需要盡快出台投資移民法和技術移民法,還需要建立中國的移民局。我最近應邀到台灣參加國際移民論壇,台灣已經在四年前建立了台灣移民署,吸引全球人才來台灣。

要形成人才迴流和吸引外籍人才,中國還有很多的方面需要加以改進:

第一,建立系統化的移民制度

由簽證、綠卡、入籍等政策構成的人才入境工作、居留以及移民的政策體系,是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來中國尋求發展、發揮才能、做出貢獻、扎根安家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保障和配套政策。

中國可以借鑒國際上的經驗,出台入籍歸化的政策,建立相關渠道,並可以設置一些加速入籍的條件。一是適當放低申請技術人才綠卡的時間門檻,建議修改為「連續任職時間3年,且3年中累積居留時間達到2年」就可以申請。其次,在中國申請綠卡成功後居留滿5年累積、且累積居留時間達到3年以上,無任何違法記錄,提出申請並通過入籍考試,就可以入籍。與中國公民結婚,對國家或社會公共事業做出貢獻,納稅達到多少金額或在那些產業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就可以獲得綠卡3年並累積居住達到1年,通過入籍考試,便可以入籍。當然,也可以規定歸化入籍者七年之內不能競選公職。

人才綠卡的年度限額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目前,一年來華工作的外國專家、學者都達到30萬人次以上。隨著中國融入全球化,還會有更大量外國公司、外國人才來到中國發展。同時,中國目前還有著年增速超過30萬、總數超過200萬的留學人員,超過800萬的新華僑華人,近5000萬的海外華人華僑以及大量的外國國際人才來華,隨著中國人才競爭戰略的實施,未來10年申請中國綠卡、入籍中國的訴求將是巨大的。很顯然,目前每年批準的綠卡的數額可以大幅增加,可以實行配額制,不同時期可以調整。建議中國每年人才綠卡不應限定數額,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在設定年度上限總額的基礎下,總額應在移民國家和歐洲傳統發達國家之間,大約為5萬到10萬。

第二,設立專門的移民事務管理機構

外國人來到中國工作,必須辦理外國就業證或外國專家證、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以及居留證三個證件。就業證歸人社部審批,外國專家證由外國專家局審核;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要由行業主管部門批準;居留證件要在公安部審批。此外,還可能涉及到外交部、人社部國家外專局等相關部委。三證分立,程序繁雜,而且許多部門非相關工作機構,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相對不熟悉。

由於當前綠卡制度是為國際人才競爭服務,並且需要形成與本土人才資源互補關係,因此,建議國家建立專門的機構,統一管理外國人簽證、居留與移民的事務,統一審批綠卡和入籍的申請,並且處理包括外國人申請綠卡、入籍成功之後的社保、檔案以及可能的集體戶口等有關問題。

政府還需要簡化行政審批程序,起碼將外國人就業證和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合二為一,改由用人單位和個人聯合提出申請,用人單位擔保,由人社部進行審批。同時,人社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每年可發布類似國外移民職業清單的外國人才需求報告,為技術綠卡之外的第三條「國家特別需要」的外國人才提供評估標準。永久居留以及出入境因為涉外並且涉及安全問題,還應由公安部共同進行,可由人社部審批,公安部登記核查發放。申請外國專家證,才需要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審批。

第三,完善綠卡類別及評估體系

《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的綠卡,主要適用三種外國人申請,可以簡單概括為投資人才綠卡、技術人才綠卡、國家利益與貢獻人才綠卡。其中,投資綠卡只規定了投資額度,對於投資者的年齡、商業能力、商務背景、家庭凈資產等都沒有細文。技術人才綠卡只規定了批準者的職位和任職單位,並且要求「已連續任職滿四年、四年內在中國居留累計不少於三年且納稅記錄良好的」。而對申請者的年齡、學歷、專業、職業、專業和工作成就、語言能力、適應中國能力、家庭資產等都沒有規定。國家貢獻和特別需要的綠卡,則對於「國家貢獻」和「國家特別需要」沒有具體解釋,只能主觀評估。另外,沒有獨立申請和自雇移民類別。

中國的移民法律和制度設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比如,技術移民放棄以職位和工作單位為門檻,改以職業為門檻,建立職業移民清單和雇主邀請與擔保制,以國際通行的積分制來全面評估申請人的素質;針對海外領軍型人才和人文藝術學科人才,設立獨立申請、不需要先在中國工作居留的移民人才類別;建立「國家利益與貢獻」類別綠卡,將「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特別需要」的規定細化,以便有序管理、全面評估。

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放寬中國綠卡的申請的門檻和範圍,中國過去8年一共發放了近5000張綠卡,而美國一年就發放100多萬張,其中八萬多張綠卡是發給中國人的,因此,過去30年我們在消除貨物貿易流動的壁壘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為了全球第一大的貿易國和第二大的經濟體,未來30年我們還需要盡快消除國際人才流動的壁壘,廣納天下人才來實現他們的中國夢,真正成為世界人才強國。

易子娘

「猥褻」案

海南小學校長攜女生「開房」一事,三天以來沸沸揚揚,憤怒幾許,嘆息亦幾許。

最先公開報道者應是法制日報所屬法制網,周一上午發稿稱:「5月8日,海南省萬寧市後郎小學6名就讀6年級的小學女生集體失蹤,引起老師和家長極度恐慌,今天記者獲悉,原來該6名小學女生被萬寧市第二小學校長陳某鵬及萬寧市一政府單位職員小忠(警方此後確認名為馮某松)帶走開房,目前校長陳某鵬二人已經被警方刑拘。」。

根據文中描述,「這6名女孩被找到時,看上去都迷迷糊糊的,有的女孩手、脖子等出還出現青腫,經到醫院檢查,6名女生下體受到不同程度傷害」。

消息一經發布,即成為門戶及微博熱聞。海南本地的南海網午後發布對萬寧警方人員的採訪,由其證實兩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並稱萬寧市教育局已於上午對那名校長做出免職處理決定。

萬寧市委宣傳部的新聞通氣會當天下午召開。根據新華網晚間引述,會上,萬寧市某小學校長蔡鴻雁說,「8日下午,該校六年級兩個教學班任課教師分別發現這一個班中的四名女生和另一個班的一名女生缺席上課,立即通知家長尋找。除一名女生家長發現其女兒留下的『去海口玩』的字條外,老師和家長經一夜尋找,未發現5名女生蹤跡,隨即於9日上午報警」。

按照萬寧市公安局刑偵大隊副大隊長李有恆的說法,在通過技術手段分別在海口和萬寧找到5名女生及另一名外校女生後,得知:「陳某鵬和馮某松並不認識,兩人開房地點也不在一起,但該六名女生相互之間認識...據與陳某鵬同處房間的一女生說,在房間內陳某鵬對其進行摟抱等親密行為。而與馮某松同處房間的女生則向警方否認馮某松與其二人有過親密行為。」。

除了宣佈以涉嫌猥褻未成年少女罪對陳馮二人進行刑事拘留外,萬寧警方還公佈法醫鑒定結果:「六名未成年女生在與陳某鵬和馮某松接觸期間,並未發生性行為」。

對那些已經咒罵校長「禽獸不如」一整天的人們來說,「並未發生性行為」的鑒定或許曾讓他們的心情稍稍放緩幾秒。然而,他們迅速又意識到,早前報道中曾經寫明「6名女生下體受到不同程度傷害」的醫院檢查結果,再加上新華網亦稱「有受害女生家長質疑警方調查結果」,於是,心仍惴惴。

包括海南本省的南國都市報、海南特區報在內,各地都市報昨日多在頭版報道此事,國際旅游島商報更是沿用網路漫畫家創意,將那位校長描繪成了殘害小女孩的大灰狼形象。

被門戶昨晨廣泛引用的報道來自京華時報,因其間「家長稱被開房女兒下體受傷害,迷迷糊糊疑被下藥」之描述。

同樣是配發大灰狼漫畫,這一整版稿件中寫道:「王強找到女兒時,發現女兒迷迷糊糊,精神狀態很不好。事後,王強從女兒口中瞭解了她這兩天的經歷,『他們先開了個包廂,給孩子們喝酒水飲料、吃餅乾等,之後又去KTV唱歌。到9號凌晨1點左右又回到綠春園酒店,開了兩個房間』。王強稱,通過監控錄像發現,女兒在上樓時就已經迷迷糊糊了。王強及多名家長懷疑,女兒被下了迷藥。進房間後,二小校長給王強女兒2000元錢,『要跟我女兒睡覺,我女兒不同意,後來給3000、5000,我女兒還是不同意,但是掙扎著就失去意識了,早上醒來時,發現衣服並沒損壞,但是下體有污物,校長只穿了個短褲從衛生間里走出來』。」。

來自廣州日報的《猥褻幼女,讓他變「公公」!》更因其痛切陳詞而獲新浪推薦:「身為小學校長與政府單位職員,兩人居然將6名6年級女生帶去開房。不怕法律,也不怕報應,一些人要是瘋狂起來真是枉為靈長類動物之名...除了大刑伺候,對這些禽獸不如的東西,是否可以考慮『去勢』,沒收他們的『作案工具』,讓他們與『李公公』為伍?可以相信,對於那些腦袋長在臍下三寸、大頭聽從小頭指揮的男人來說,沒有什麼比這個懲罰更嚇人」。

與諸多微博怒斥者一樣,文章作者連海平此時也想起了「嫖宿幼女罪」,要藉此機會再度聲討這個被他們看作縱容犯罪的條款:「在許多國家,強姦或猥褻未成年人都被視為泯滅人性的嚴重罪行,予以嚴懲。在元代,按《元史‧刑法志》記載,強姦十歲以下的幼女,處以死刑,不能用贖金抵罪,即便幼女『自願』,也以強姦幼女罪論處,殺頭。現行的刑法,雖然姦淫幼女也是從重處罰,最高可判死刑,但同時又多了一條『嫖宿幼女罪』,這條罪最高可判15年有期徒刑,許多天良喪盡的『幼齒控』正是利用了這個法律漏洞遁逃罪責,獲得輕判。」。

不過,在昨天這個早晨,更大怒火還是因為央視的一則更新報道而起。鏡頭中,正是那場通氣會場景,解說詞稱:「據警方透露,這6名女生8號中午在一起,其中一名女生叫來了她熟悉的另外一所小學的陳姓校長,想讓校長開車送他們去海口。校長沒有同意,給他們1000元離開了。當天下午,這6名女生在萬寧一家茶館喝茶到晚上9點,又叫來這名校長到KTV唱歌喝酒。期間,有兩名女生不願意再唱歌,就自己聯系叫來了當地一名政府單位馮姓工作人員。隨後此人駕車將兩人帶到一家旅館開房。」。

由@央視新聞自己帶頭,「女生主動聯系校長」之說引發躁動。懷疑警方想要利用這一說法為他人脫罪的聲音陡然高漲,甚至,央視也被認定難逃同謀之嫌,比如@趙楚就破口大罵:「央視竟然變相為這種事洗地。沒有底線!」。

在這些質疑者看來,「主動聯系」無疑超越常識,@凱迪網路轉發「帝國良民」之帖,極盡譏諷:「逆天了,原來是6名幼女勾引猥褻校長同志。6名幼女,主動聯系校長,要出去玩,校長出於關愛,給1000元錢;然後6名幼女,主動聯系校長,要唱歌,校長陪唱到凌晨一點半,還開房陪睡;再然後6名幼女,主動聯系政府公職人員,要求開房陪睡,出於關愛,陪睡。多好的校長...」;@作家草軍書更是高呼「奇葩之國」:「請問這世界,還有沒有生活常識可言?還有沒有公平正義存在?」。

@吳有水律師是從法律專業角度痛斥「海南警方的該說明,比那個校長還要無恥」:「1、強姦幼女,是無論幼女同意與否的,知道麼?2、強姦幼女,只要有性器官接觸就屬既遂,懂麼?3、從該醫院的檢查證明:陰部紅腫、會陰體正中線有1釐米裂傷痕。這就足以說明瞭一切!該校長及另一男子已經涉嫌強姦罪!」。

其實,「1釐米裂傷痕」也是從央視畫面中發現的。在由警方人員出鏡講解案情經過前,以「經法醫鑒定,六女生未被性侵」為標題,央視鏡頭中展示了萬寧市人民醫院病歷書,上面寫明「會陰體正中線有長1cm裂傷痕」。

對質疑者來說,有這個「傷痕」就夠了,至於病歷書中所寫的「處女膜完整」已經無關緊要,再加上,此時已有自稱是涉事女生家長者網路上傳帶血內褲畫面,連代表新華社的@新華視點也在昨天深夜發帖:「海南萬寧公安局鑒定開房校長及公務人員未與女生發生性行為,涉嫌猥褻幼女。以處女膜完好判斷本案屬非強姦案件過於輕率,強姦中止、未遂均有可能不傷及處女膜。犯罪嫌疑人與女生同處一室整晚,期間發生了什麼,當地公安部門必須作出調查。強姦罪與猥褻罪量刑差距巨大,莫李代桃僵。」。

將「主動聯系」說視作向女學生「潑污水」,怒批警方,捎帶CCTV,這當然是互聯網上的「政治正確」。然而,也確實有一些人開始試探著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讓人唏噓於世風日下的可能性。@連鵬、@劉仰等均提及,這或許就是中國版的「少女援交」。

這種對現實殘酷性的考量,明顯影響了一些媒體此後的態度表達。比如瀟湘晨報,即勇於提請公眾《重視6名小學女生生活方式的失範》:「本來公眾已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摸陳某與馮某的為人了...但在反思此兩人生活失範的同時,對於6名女生的生活方式是不是也應該有反思?作為未成年少女,與成年男子交往密切,並且還認了『乾爹』,小小年紀,接受對方所贈『衣服、高跟鞋』,還在外租房,平時父母學校對此就毫無知覺?並不加管教乾涉?在開房事件中,6名女生主動叫成年男子來買單並唱歌喝酒,隨同開房,在視頻之中,穿著舉止已不似小學女生之儀態,在公眾與家長眾口一詞指責校長與政府工作人員時,豈不應對這些女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此前對她們的教育進行反思?」。

當然,更多媒體是堅決選定那幾位女學生為保護對象。

在南方都市報今晨稿件中,那位女生的母親否認認了「乾爹」,只是嘆息「這裡的小孩帶壞了她」。配發評論是《幼女開房案:不忙下結論,真相要徹查》,將批評重心落在「偵查機關選擇性公開某些信息」上:「在本案諸多案情並不明朗,不少疑點並未解開的情況下,『女生聯系校長』和『無性行為』兩個信息的披露,究竟出於怎樣的考量?在荒誕個案背後,是否存在更嚴重的、針對未成年幼女的有組織犯罪活動?相較於匆忙公佈個別案情細節的做法,警方實有必要對本案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不排除採取更高級別偵查部門介入的方式,循著案件所透露出的各種詭異細節,查出而非放過真相。」。

京華時報昨天已由魏英傑寫下《校長開房案真相不能被猥褻》,今晨再喝斥《別拿「女生聯系校長」來開脫》,並獲搜狐鳳凰同在首頁推薦:「當『警方稱系女生聯系校長』這樣的表態被拎出來,甚至被做成新聞標題廣泛傳播時,公眾駭然了,這似乎是警方在為校長開脫,言下之意:校長是被動的,而非自願。這種表態讓人十分反感,人們不能容忍對加害者的任何一點開脫,因為性侵害對孩子造成的可能是終身的陰影。退一萬步講,即便是女生主動聯系,作為校長、長輩,難道沒有責任把未成年的她們送回父母身邊?即便是女生再主動,作為一個理性的成年人,就沒有保護之心?」。

這家北京報紙的跟進報道就是《5家長質疑鑒定結論前後矛盾》。被引述的家長們聲稱,在10日下午的鑒定中,起初得知女兒處女膜破裂,「但這個醫生被另一個醫生推開了,說我女兒的處女膜沒破,我妻子沒簽字」。

城市信報上提供的說法更進一步,即「第一次檢測報告寫著被強姦」。據稱,兩位媽媽看到了「報告書上開頭明明寫著,605房間兩個女孩被強姦」,但沒能留下證據。此後,便是13日再次鑒定,結果為處女膜完整。

這家山東報紙在此事中的確表現突出,標題毫不掩飾立場,封面是痛罵「太不要臉了」,內版逼問「內褲都這樣了,你還敢說沒性侵?」,作為證據呈現的就是那條呈現血色的內褲。

繼昨天允許作者威脅把校長閹成太監之後,廣州日報今天也沒準備退回去,所刊《「未發生性行為」就不算性侵?》再獲新浪推薦:「作為一校之長,明知她們是要離家出走,可為何不予制止,反而還給孩子1000元?而且,不論校長是出於何居心,與其中兩名女生同宿酒店一個房間,這不但有失體統,也違背常識,難道校長連這點「避嫌」的基本常識都不具備?而與四名未成年女生出入娛樂場所唱歌到凌晨,這顯然已涉嫌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

一起來普及強姦罪認定標準的,還有網易專題《婦檢和「主動」不是幼女性侵依據》。緊貼在首頁頭條《海南幼女開房案兩嫌犯涉猥褻兒童罪被批捕》下麵,這期另一面專題強調「法律認定強姦幼女案中性器官接觸即為犯罪既遂」,而且「中國司法部門一直反對查處女膜判斷性侵案件」。

然而,騰訊今日話題此時卻也提出了另一種鬱悶的可能性:「即便作案者把幼女弄到像此案中萬寧人民醫院檢查顯示的『女童陰部紅腫、會陰有1cm裂傷』,只要不滿足『性器官之間接觸』、或者有性器官接觸但主觀上沒有插入意圖,仍然算不上姦淫幼女和強姦」。

對比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對強姦罪的定義——「只要是使用陰莖或其他部位或其他東西,經武力逼迫或其他逼迫,觸及陰道或肛門,不管程度輕微與否,都屬於強姦」,責編張春續明白了《是什麼給了校長帶幼女開房的膽量》:「法律上的不周全被中國的現狀放大,形成『惡果』」、「另一方面,特權階層容易鑽法律的空子,打起幼女的主意有恃無恐」。

一派同仇敵愾之勢。晶報不僅警告《海南幼女案不能被「乾爹」轉移了視線》,更用社論與華商晨報同批嫖宿幼女罪「立法之惡」;新聞晨報請教授呼籲《守住基本底線才有「師道尊嚴」》;再有錢江晚報《「校長開房」為何疑雲重重》、長江日報《對傷害孩子零容忍》、華西都市報《圍觀「開房門」,只因真相不容猥褻》、重慶時報《給出真相,未成年人保護才有依托》...

群情激憤間,環球時報又來潑冷水。由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劉繼忠提供「憤怒之後的思考」,直指媒體「煽風點火」:「多數媒體的報道站在了保護未成年人的道德制高點,呼籲保護未成年人,較為客觀地報道了事實,但也有少數媒體,尤其是一些電視民生新聞節目在事實尚未完全調查清楚的情況下,要麼大罵犯罪嫌疑人,抨擊其行為『人神共憤』、『禽獸校長』等,要麼斷章取義,刻意渲染校長性侵幼女,有『起哄』和乾預司法公正的重大嫌疑。這種黃色新聞的報道手法,客觀效果是一個老鼠壞了一鍋湯,一個校長毀掉了整個教師行業。」。

@瞭望雖沒有批評「起哄」,但今晨也要勸告同行「不要再炒了」:「一早又看到海南萬寧小學那條新聞的更新版,痛心。相關部門,包括媒體、大V,甚至家長們,你們能低調點兒,不每天在全國面前曝光著就把這事兒處理好嗎?那是幾個孩子啊!多從她們的心理想一下,不要再炒了,不要再在『傷口上撒鹽』。」。

這不,在專職媒介批評的@報紙觀察看來,即便是昨天那個畫上女孩淚臉、嘆息「這樣一條新聞,我們該如何向孩子解釋」的山東商報封面,也難逃「消費受害者」之嫌。

易子娘

一國兩制

因為有了「一個中國」的糾結,台灣漁船遭菲律賓公務船掃射至一人身亡之事,在大陸輿論場里激發的不只是同仇敵愾的同胞情誼,更有以彼岸聲勢澆自家塊壘之用心。

高潮在台灣所定72小時大限之際到來。昨天早晨,南方日報、新京報、北京晨報、南方都市報、信息時報等均頭版頭條通報菲律賓道歉之意。各門戶更是早在前一天午後即引台媒消息,將這份台灣人在一連串威脅之後收獲的歉意置於首頁頂端。

5月9日槍響以來,這場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對峙就是中國大陸市場化時政媒體連續報道重點。周一的東方早報,甚至是把劉鐵男被查的消息放在下方,大半個頭版用來刊登馬英九「絕不示弱」表態,畫面中心就是那位台灣當局領導人正在擁慰遭射殺漁民洪石成的家屬。

既然連新京報都已經連發《開槍殺我同胞,菲律賓必須道歉》、《菲槍擊台灣漁民事件,兩岸可聯手應對》之論,更不用說向有「民族主義大本營」之謂的環球時報。

迄今連續6天,這份人民日報子報的封面文章均聚焦此間動態,從《菲軍艦野蠻射殺台灣漁民》、《菲律賓不道歉激怒兩岸》、《台灣向爭議水域派軍艦》、《台灣惱火等待菲律賓道歉》、《菲律賓表態拖過最後時限》,一直到今天早晨的《台一天對菲兩輪製裁》。

代表報社立場的社評也是一篇接著一篇:《大陸強硬反制菲律賓在情在理》、《兩岸一定要做到讓菲律賓正式道歉》、《中國被迫在很低層次上同菲日交手》、《菲律賓即使道歉,也已經打了折扣》...

遣詞造句間,環球時報起先宣揚更多的是「大陸方面既要給馬英九政府留一些面子,也要從中華民族的大義出發,以『單獨行動』對菲律賓施加強大壓力」,期待在「給菲律賓一個教訓」的同時「爭取台灣的民心」:「這時大陸方面如能提供恰當的支援,既解台灣的困境,又做到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台灣人的尊嚴,而不是讓台灣人感到大陸『另有所圖』,兩岸關係就能實現一次真正的拉近。」。

如果說這些社評文字,流露出環球時報對大陸實力的自豪自矜,那麼,當周一消息傳來,菲總統阿基諾三世表示要以「一中原則」處理這場糾紛,不提高道歉級別之時,胡錫進團隊感覺到了另一種輿情風險,即「讓人懷疑有離間兩岸態度之嫌」:「目前舞臺上有3個公開角色,台灣、大陸和菲律賓。大陸最要防止的是一旦處理不當,台灣輿論對菲律賓不滿會有一部分轉向大陸。無論在島內,還是在菲律賓,甚至在國際上,都有不少力量希望出現這樣的變化...北京的行動必須做到讓大陸民眾滿意,也讓台灣民眾滿意,此外大陸不能被認為是要同馬英九政府爭風頭,在國際上也要說得過去。這件事的後續處理其實很復雜,嚴重失分寸之舉有可能導致事情的意外拐彎。」。

據其引述,台灣政壇人物謝長廷14日已回應稱「依據『一中原則』,菲可向中國大陸道歉」。而台灣東森電視台記者昨天亦在國台辦新聞發布會上問及此節,即「有學者認為這次菲律賓試圖用『一國兩制』的說法來挑撥兩岸關係,請問發言人,菲律賓殺害我同胞在先,推諉跟挑撥兩岸關係在後,對此有何回應?」。

根據新華社所摘錄回答,楊毅稱:「事件發生後,我們已多次強烈譴責菲方槍殺無辜台灣漁民的野蠻行徑。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維護台灣同胞的安全和權益是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

有鑒於此,環球時報今天除了再由專家揭發「菲律賓拋出一中處理原則,希望用挑撥兩岸關係的方法矇混過關,預期其還會有後續策略」之外,亦刊社評稱贊國台辦口徑:「對台灣的正義之舉,大陸應給予道義上的支持,以及多方面的實質性配合。大陸官方應繼續少說多做,一方面鼓勵台灣把這一次的『主角』扮演下去,一方面大陸決不推卸自己的責任,我們的『配合』應是強有力的」。

正如文章標題所言,這篇《為台灣強硬製裁菲律賓鼓掌》是根據「台灣昨天宣佈立即實施對菲律賓的三項製裁措施,並啟動第二波八項新製裁」的舉動,為對岸叫好:「馬英九政府這次教訓菲律賓,不僅利於台灣之長遠,也是對整個中華民族的貢獻。從台灣的最新八條製裁措施看,馬政府應當說是盡力了。台灣這樣做是撐住了一塊有重要意義的陣地,從戰略上看,這幾乎是台灣開闢了中國人捍衛海洋權益的『第二戰線』。」。

欣慰於「這是在近年的中國對外海上糾紛中台灣表現最不含糊的一次」之時,環球時報的鋪墊在於前半句,即「台灣民意迫使馬英九政府從開始時的猶豫轉為強硬」。

要知道,就在向獻給馬總統的掌聲響起之前,環球時報所屬網站昨天剛剛大聲嘆息《馬英九何時「硬」起來》,專題中盡是「馬英九再現『軟趴趴』風格」、「『先請示美國』——催促啟動『台菲漁業協議』談判似故伎重演」、「在周邊領土爭端問題上刻意與大陸保持距離,拒絕聯手」等小標題。

這種嘲笑馬英九過於軟弱的聲音,貼合環球時報追隨者的基本盤。過去一周,在每日更新的各式動向中,以左派人物為主、自認「愛國」的發言者,更願意拮取的是類似《台被殺漁民女兒:掛五星旗比掛白日旗有保障》的消息,並引台灣島內抗議者對當局不滿之意為後盾。例如@染香,即趁勢立論:「台灣除了不怕中國大陸,對菲律賓日本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害怕得要死。指望馬英九雄起,那是不可能的。台灣『民主』的悲哀就在於,台灣並不是沒有真正有能力有魄力的政治家,而是台灣無法通過所謂的『民主』選舉產生有能力有魄力的政治家,選出的要麼是壞蛋要麼是軟蛋」。

在三年前的香港人質菲律賓被殺事件中,鳳凰衛視主持人阮次山曾因批評曾蔭權沒資格打電話給菲律賓總統和外長,而引發一時風波。三年過來,他的這根弦似乎也還沒松,根據鳳凰網昨日首頁轉播,阮次山又言:「台灣處理漁民喋血事件較情緒化,強調菲律賓道歉的層級,已超出其原本的職能對應級別。這其實隱藏了台灣想利用這種事件來或多或少累積『兩個中國』或者『台灣是主權國家』假象的企圖。大陸心中要有把尺,不能跟著台灣的情緒化思維走,再創下臺灣直接與別國漁業談判的例子。」。

但總統這東西,也總是人家的比較好。大陸互聯網上相對更多的民間意見領袖,則是因馬總統的「最後通牒」而興奮。眼見台灣對菲律賓發出72小時限令,@楊恆均的微博就已激動不已:「台灣雖小,卻為一位漁民的死亡向他國發出最後通牒。不覺想起國軍當年抗日時...人家為一漁民發出『最後通牒』,不象咱天朝,當初被俄國等打死了漁民,卻只是遺憾、交涉、抗議、嚴重抗議,就是不敢發『通牒』,私下裡還通姦」。

的確,在這場「比誰更軟弱」的競爭中,耿耿於懷於大陸外交「韜光養晦」的民間異議者,可不會像環球時報那樣認為「馬英九政府即使發了『最後通牒』,還是給人『軟』的感覺」,在他們看來,中華民國在保護國民上的作為已經遠勝中共政權,更不用說今晨又傳來「台灣演習軍艦越過對菲『暫定執法線』」這樣的振奮消息。

於是,騰訊今日亦刊出首頁專題《面對野蠻行徑,台灣硬起來有必要》。歷數中國船員在俄羅斯、索馬里的孤立無援境況之後,結語滿是對大陸執政者的期待:「讓行為野蠻者看到是中國人後,就要考慮一下後果,這該是我們國家對自己公民的承諾」。

也正在在這種對比自憐的氛圍中,據稱來自羅援的一段話被傳為網路笑柄。多位微博用戶聲稱,這位解放軍少將在央廣節目中有言,大意如下:「大陸不方便介入台菲之爭,如果菲敢再冒犯我一寸,中國必將還菲一尺!甚至收回被菲占的8個島」。

在羅援於周一環球時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亦有類似表達:「你挑釁一次,我們就從你手中奪回一個島礁...直到把菲律賓非法占領的8個島礁統統收回,最終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我們必須要讓任何人知道,凡犯我中華者,雖遠必究,必無好下場。」。

在嘲笑者看來,這些話聽似擲地有聲,其實不打自招,他們立即反問:「聽完心涼了一大半,人家占有你8個島你都沒打,還怕犯多你一寸?」。

一國兩制,當真是兩種認知、各自表述。輿論各取所需間,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央視雖然也緊密跟進新聞動態,但都算不得大張旗鼓。

這應該也是與國台辦保持節奏一致。回到昨天那場發布會,根據中國網提供的記錄,在「再次表明瞭我們的嚴正立場」之後,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轉而向台灣東森電視台記者提問:「你剛才提到是『一國兩制』?」。

台灣記者答:「一個中國的意思」。

易子娘